1、漏在佛教里是烦恼的别名,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。
【资料图】
2、贪瞋等烦恼,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,叫做漏;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,亦叫做漏。
3、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,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。
4、是烦恼的意思,属佛教用语 俱舍论二十二卷三页云:唯受一分,是苦自体。
5、所余并非。
6、如何可言诸有漏行,皆是苦谛?颂曰:苦由三苦合;如所应一切,可意非可意。
7、余有漏行法。
8、论曰:有三苦性。
9、一、苦苦性,二、行苦性,三、坏苦性。
10、诸有漏行,如其所应,与此三种苦性合故;皆是苦谛,亦无有失。
11、此中可意有漏行法,与坏苦合,故名为苦。
12、诸非可意有漏行法,与苦苦合,故名为苦。
13、除此所余有漏行法,与行苦合,故名为苦。
14、何谓为可意非可意余?谓乐等三受。
15、如其次第,由三受力,令顺乐受等诸有漏行,得可意等名。
16、所以者何?若诸乐受,由坏成苦性。
17、如契经言:诸乐受,生时乐,住时乐,坏时苦。
18、若诸苦受,由体成苦性。
19、如契经言:诸苦受,生时苦,住时苦。
20、不苦不乐受,由行成苦性。
21、众缘造故。
22、如契经言:若非常;即是苦。
23、如受,顺受诸行,亦然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